找歌词就来最浮云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38 一次台风相当于多少颗原子弹?》歌词

所属专辑: 科学有故事 歌手: 科学大求真 时长: 26:23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38 一次台风相当于多少颗原子弹?

[00:00:00] 本字幕由腾讯音乐天琴实验室独家AI字幕技术生成

[00:00:05] 欢迎收听科学有故事

[00:00:09] 比科学故事更重要的重要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

[00:00:18] 这是科学有故事与腾讯音乐天琴实验室联合制作的科普节目

[00:00:22] 我是你的主播汪洁

[00:00:25] 你知道大气层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吗

[00:00:28] 首先他给我们以温暖

[00:00:31] 如果没有大气层

[00:00:33] 整个地球就会成为一个毫无生机的冰冻之球

[00:00:37] 平均温度会低于零下50 摄氏度

[00:00:40] 然后大气层吸收或反射来自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带电粒子紫外线等等

[00:00:47] 对于抵御宇宙射线来说

[00:00:49] 大气层相当于一层4 .5 米的混凝土层能达到的效果没有了这层保护这些天外来客就会像一把把小匕首一样插入我们的血肉之躯

[00:01:02] 把我们细胞中的DNA 长链打得四分五裂

[00:01:06] 大气层对于生命的必要之处

[00:01:09] 实在是太多了

[00:01:10] 如果没有大气层就不会有地球上的天气系统

[00:01:15] 如果没有了大气对水的搬运

[00:01:17] 那么内陆就不会有水也不可能诞生现在的生命

[00:01:23] 一个没有大气的地球老天那是不可想象的

[00:01:29] 我们从何而来

[00:01:32] 要去向何方

[00:01:37] 一个星球一个实验

[00:01:40] 请听我为您讲述有关宇宙自然生命简史

[00:01:50] 但是大气层真正令我感到吃惊的是

[00:01:52] 他是如此的稀薄

[00:01:55] 一般认为啊从地表向上延伸10 0公里左右

[00:01:59] 就是卡门线

[00:02:00] 它是地球大气层与太空的分界线

[00:02:03] 当然在卡门线的上面一直延伸到10 00公里

[00:02:07] 也都会有极为稀薄的大气分子从地面上看来呢

[00:02:12] 你可能会觉得大气很丰富

[00:02:14] 但是啊你要想啊

[00:02:16] 地球的半径是60 00多公里

[00:02:18] 如果我们把地球缩小到只有一个苹果大小的话

[00:02:23] 那么大气层的厚度就不会比苹果皮更厚

[00:02:26] 从太空中看地球地球的大气层啊

[00:02:30] 就是紧贴着地球的一层蓝色外壳从太空中看过去就是一条细细的蓝线

[00:02:38] 学术界把大气层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热层呢

[00:02:44] 还包含电离层和外一层

[00:02:47] 这其中

[00:02:48] 对流程可以说是最宝贵的

[00:02:51] 它保存了足以供我们生存的热量和氧气

[00:02:54] 但当你向上穿越它的时候

[00:02:56] 它很快就会变得不适宜生命在赤道地区对流层的厚度呢

[00:03:02] 大约是17 公里

[00:03:03] 在地球人口最多的温带地区对流层的厚度不超过十到11 公里

[00:03:09] 那么到了两级就只有七公里左右了就是这么薄薄的一层却占了整个大气层8 0%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分

[00:03:19] 所有的天气变化也都在这里面

[00:03:22] 在对流层之上

[00:03:23] 我们叫平流层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分界线

[00:03:30] 在气象上有一个术语叫雷雨云砧斟字啊

[00:03:34] 就是十字旁边一个占领的占切菜的时候

[00:03:37] 下面垫的菜板呢

[00:03:38] 我们就叫砧板

[00:03:40] 典型的雷雨云蒸的样子

[00:03:42] 就像是一个大漏斗云呢

[00:03:44] 就像是地上长出的一朵蘑菇底端离地面很近

[00:03:48] 而顶端扩展开来呢

[00:03:50] 像一块砧板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

[00:03:54] 那么在扩展开来的地方就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分界处

[00:03:58] 至于隐形的天花板就被称为对流层顶他是一个叫博尔特的法国人在190 2年成气球上升的时候发现的对流层顶离我们其实并不远

[00:04:10] 现代的摩天大楼用的那种快速电梯只需要20 分钟就可以把我们送到那里

[00:04:16] 但是啊

[00:04:16] 我建议大家最好别去

[00:04:18] 因为一旦快速上升

[00:04:19] 而又不保持标准气压的话

[00:04:22] 你至少也会患上脑水肿和肺水肿身体组织中的体液会上升到很危险的水平

[00:04:28] 所以啊

[00:04:29] 如果真有这种电梯

[00:04:31] 当电梯门到达观景平台

[00:04:33] 一打开的时候

[00:04:34] 里面的乘客

[00:04:35] 即便是不死亡也只剩下一口气了

[00:04:39] 那即便上升的速度是精心调节过的你也会感到极大的不适应

[00:04:43] 因为在1万米的高空

[00:04:46] 气温会降到零下57 摄氏度

[00:04:48] 而且你还会严重的缺氧

[00:04:51] 一旦离开对流层呢

[00:04:53] 温度又会再次迅速的升高到四摄氏度左右

[00:04:57] 这是由于臭氧层的紫外线吸收作用而产生的这个呢

[00:05:01] 也是博尔特在1902 年那次勇敢的攀升中发现的

[00:05:06] 接着到了中间层后温度又会骤降到零下90 摄氏度

[00:05:11] 再往上去呢

[00:05:12] 又会达到热忱

[00:05:14] 这个热忱啊

[00:05:15] 顾名思义就是很热的一层热层中的温度呢

[00:05:19] 又会串升到1500 摄氏度以上

[00:05:22] 不过啊

[00:05:22] 我们必须要好好理解一下温度这个概念

[00:05:25] 你可能会被这么高的温度

[00:05:27] 下一跳

[00:05:28] 实际上啊

[00:05:28] 人要是暴露在热沉重肯定不是被烫死

[00:05:32] 而是被冻死

[00:05:33] 因为啊从理论上来说呢温度实际上是分子活跃程度的一个度量单位

[00:05:39] 我们的皮肤要感受到热分子的密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关键啊

[00:05:45] 在于热交换在海平面附近空气中的分子是如此的秘籍

[00:05:51] 一个分子只需要运动极小的一段距离精确的来说呢

[00:05:56] 大约就是百万分之一厘米

[00:05:58] 这样的一个距离就会撞上另外一个分子

[00:06:01] 那数以万亿计的分子互相碰撞着热量呢

[00:06:05] 就会因此得以交换

[00:06:07] 但是到了热成那样超过80 公里的高度后

[00:06:10] 空气就变得极端的稀薄任意两个分子间的距离都会拉得很开

[00:06:16] 很开在物理学中呢

[00:06:18] 有一个术语来给这种距离定量就叫自由

[00:06:22] 程路程的程也就是一个例子

[00:06:25] 平均运动多长的距离会撞到另外一个例子

[00:06:28] 那么在热诚呢分子的自由程会迅速地拉大

[00:06:33] 到了60 0公里的高度呢

[00:06:34] 分子的自由程可以达到105 米

[00:06:37] 这个啊

[00:06:38] 在微观尺度上来看就已经是遥远的不得了的距离了

[00:06:42] 所以呢

[00:06:43] 尽管每一个分子都很热

[00:06:45] 但他们之间发生碰撞的概率却不高于是热量的传递就变得非常的慢人的皮肤要是暴露在那里

[00:06:54] 偶尔会有这么一个分子状

[00:06:56] 在皮肤上

[00:06:57] 尽管单个分子的运动速度很快

[00:06:59] 但是人还是感觉不到的

[00:07:02] 然而

[00:07:03] 尽管这么稀薄的空气

[00:07:05] 你依然不能小看

[00:07:07] 因为我们的航天器需要特别谨慎的对待

[00:07:11] 尤其是当他们返回地球的时候航天器返回的时候飞行方向与大气层的夹角就被称为再入角

[00:07:19] 虽然大气层只有薄薄的一层

[00:07:22] 但载入角一般不能大于六度

[00:07:24] 否则呢就会导致航天器撞上足够多的分子产生足以烧毁航天器的热量

[00:07:31] 现在的航天器啊

[00:07:32] 通过气动外形的设计

[00:07:34] 可以将热量的98%以上都耗散掉

[00:07:37] 但是仅仅是这不到2 %的热量传递给航天器也能把航天器的表面加热到20 00摄氏度以上

[00:07:47] 但是如果航天器的再入角度太小的话

[00:07:50] 那又会像打水漂的石头一样被弹回太空中去人类其实是非常不习惯高处的

[00:07:57] 凡是去过一些高海拔城市的人都知道

[00:08:00] 只要在海拔几百米以上的高度

[00:08:02] 你的身体就开始**了

[00:08:04] 即便是那些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受过良好的健身训练

[00:08:09] 带着氧气瓶到了高原上也非常容易生病

[00:08:13] 表现为头晕

[00:08:14] 恶心

[00:08:15] 虚弱

[00:08:16] 冻伤体温过低偏头疼

[00:08:18] 厌食和许多其他的技能障碍

[00:08:21] 总之啊我们的身体会用1 00种方法提醒主人自己啊

[00:08:26] 并不是被设计成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登山者哈伯勒是这么描述珠峰顶上的情况的

[00:08:33] 即便是在气象良好的条件下

[00:08:35] 在那种高度下每走一步

[00:08:37] 都需要极大的意志力

[00:08:39] 你必须强迫自己往前走

[00:08:41] 抓住任何能抓的东西

[00:08:43] 你会始终处于一种像是要死掉了一样的极度疲劳中那再另一本叫朱峰另一侧的书中

[00:08:51] 英国登山家兼电影制作人的今生就记录了萨默维尔的一次遭遇

[00:08:57] 他在1924 年随一个英国考察队攀登珠峰的时候他写道

[00:09:03] 突然感到一块发炎的烂肉脱落下来堵住了自己的气管几乎啊

[00:09:08] 都要把自己憋死了

[00:09:10] 萨姆韦尔用尽全身力气拼命地咳出了异物

[00:09:14] 那竟然是整个喉部的粘膜在海拔7500 米以上人的身体就会出现极大的痛苦反应

[00:09:22] 这也被登山者称为死亡地带

[00:09:25] 其实只要到了海拔4500 米以上

[00:09:28] 人就会变得极为的虚弱甚至啊

[00:09:31] 有生命危险

[00:09:33] 并且身体健壮的人不见得抵抗力就更强去过西藏的人大概都有体会

[00:09:38] 有时候啊老奶奶反而在这种环境下生龙活虎而强壮的小伙子们呢

[00:09:43] 却一个个哼哼叽叽地倒下了

[00:09:45] 不得不拼命的吸氧

[00:09:47] 这个我没有去过西藏啊

[00:09:49] 我是听人说的去过西藏的听众朋友可以留言谈谈你的高原反应

[00:09:53] 人类能够长期生存的极限

[00:09:55] 海拔高度估计啊是5500 米左右

[00:09:59] 但即便是长期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人也不愿意忍受在那种高度下长时间的住着

[00:10:06] 阿什克罗夫特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命艺术中说

[00:10:09] 在安第斯山脉有海拔5800 米的硫矿

[00:10:14] 但矿工们宁愿每天晚上往下走460 米第二天呢

[00:10:18] 再爬上去

[00:10:19] 也不愿意长时间的在上面住着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会逐渐长出比普通人要大得多的胸腔和肺并且啊

[00:10:31] 他们的血液中能够携带的氧气分子的红细胞密度比普通人要多1/3

[00:10:38] 不过红细胞的数量是有一定上限的

[00:10:40] 因为红细胞过多会导致血液过于粘稠

[00:10:44] 而流通不畅

[00:10:45] 并且啊

[00:10:46] 即便是最适应高原生活的妇女在5500 米以上的高度也无法为生长中的胎儿供应足够的氧气

[00:10:55] 所以呢也就无法逐月怀胎好喝口水上个小广告

[00:11:02] 我是科学史评话的主播吴京平

[00:11:04] 我是科学有故事的主播汪洁这是一堂为期半年的科普经典解读课跟着我们打开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

[00:11:14] 毁了你们三观我们可不负责科普经典解读课已经开始正常更新

[00:11:22] 请到喜马拉雅FM 上搜索即可

[00:11:26] 在18 世纪80 年代

[00:11:28] 当人们首次乘坐气球升空的时候

[00:11:31] 他们对气温不升反降感到十分的惊讶

[00:11:34] 每升高1 000米

[00:11:36] 气温大约下降1 .6 摄氏度

[00:11:38] 当时的人们啊

[00:11:39] 觉得从逻辑上来说呢

[00:11:41] 应该是离乐园越近应当感觉更热才对嘛

[00:11:45] 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

[00:11:47] 其实啊

[00:11:47] 对这个的解释非常容易首先啊

[00:11:50] 从人的感受能力上来说呢你其实并没有距离太阳更近一些

[00:11:54] 你想啊

[00:11:55] 太阳距离我们有1.5亿公里之遥向他靠近个几百米就好比你站在上海朝着澳大利亚发生的丛林大火的方向走

[00:12:04] 进一步难道你就能指望就此闻到烟火的气息吗

[00:12:09] 真正的原因啊

[00:12:10] 还是在于大气分子的密度分布

[00:12:13] 阳光提高了分子的动能使得他们运动的速率和碰撞的频率都提高了

[00:12:18] 当你在夏天感到背上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时候你其实感觉到的是那些活跃的大气分子

[00:12:25] 而你爬得越高

[00:12:27] 大气中的分子也就越少相互碰撞

[00:12:30] 自然也就越少了

[00:12:32] 所以你感受到的热量当然也就会更少

[00:12:35] 空气其实是一种挺会玩把戏的物质空气

[00:12:39] 在他们安静的时候

[00:12:40] 就好像不存在一样

[00:12:42] 正如海洋科学家托马斯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所写的有时候啊

[00:12:46] 我们早上醒来发现气压计上升了一英寸啊

[00:12:50] 也就是2 .54 厘米

[00:12:52] 那可意味着昨天晚上多了半吨重的空气

[00:12:55] 悄悄的压在了我们的身上啊

[00:12:57] 但是我们并没有经历任何的不适

[00:13:00] 依旧愉快的很

[00:13:02] 那么

[00:13:03] 你之所以感觉不到额外的半蹲空气的压力

[00:13:06] 那是因为啊

[00:13:07] 我们的人体不是个密闭的瓶子

[00:13:10] 因为我们内外是联通的

[00:13:12] 所以呢气压始终是平衡的

[00:13:14] 但是一旦让空气流动起来

[00:13:16] 形成一阵强风

[00:13:18] 或者像夏天的台风过境这些现象就会立即提醒你空气啊

[00:13:23] 其实具有相当大的质量

[00:13:25] 地球上所有的空气总质量大约为5200 万亿吨

[00:13:30] 每平方公里呢就会拥有90 0多万吨空气实在是个不小的数量一场台风

[00:13:37] 其实啊就是数以百万吨计的大气裹挟着数以亿吨计的水以50 到60 公里的时速运动

[00:13:46] 有时候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说一场台风释放的能量

[00:13:50] 相当于多少颗原子弹的爆炸能量

[00:13:54] 但是啊说法很不统一

[00:13:55] 有说几百颗的也有说几百万颗的那么我今天啊

[00:13:59] 就给大家一个比较靠谱的数据经过多方的查证一场典型的飓风啊哦

[00:14:06] 这个飓风和台风呢

[00:14:07] 只是因为深层的海域不同

[00:14:09] 不同的国家起的名称不一样

[00:14:11] 实质上呢

[00:14:12] 是完全一样的飓风

[00:14:13] 平均一天能够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十的19 次方焦耳的数量级

[00:14:20] 而广岛原子弹释放的能量呢比较好查大约是十的十三次方焦耳的

[00:14:25] 数量及它们之间呢

[00:14:27] 相差了六个数量级

[00:14:29] 所以啊

[00:14:29] 结论就是一场典型的台风或者飓风平均每天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几十万到上百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释放的能量

[00:14:40] 这还是相当的惊人的飓风一般会持续几天到十几天不等

[00:14:46] 有记录以来最长的是199 4年的约翰飓风持续了3 1天这个呢

[00:14:52] 就非常夸张了

[00:14:53] 它相当于报了上千万颗原子弹

[00:14:55] 我的老天啊

[00:14:56] 所以啊

[00:14:57] 生活在中国的沿海地区的听众朋友们你们看到台风过境的时候

[00:15:02] 大树被连根拔起

[00:15:03] 屋顶被掀翻

[00:15:04] 恐怕也就一点儿不奇怪了吧

[00:15:07] 一次典型的气象封面就有可能会由十亿吨的热空气加上压在下面的7 .5 亿吨的冷空气组成

[00:15:17] 这想想啊

[00:15:18] 也是一件非常壮观的事情

[00:15:20] 我们头顶的天空从来就不缺少能量

[00:15:24] 据计算啊

[00:15:25] 在一片雷雨中所蕴含的能量

[00:15:28] 相当于全美国四天的用电量在适当的条件下

[00:15:32] 雷雨云能够上升到十到15 公里的高空

[00:15:37] 其中包含的上升和下降气流甚至能达到150 公里的时速

[00:15:43] 而且这些升降气流常常是并排出现

[00:15:46] 这就是为什么飞行员都不愿意穿越雷雨云的原因

[00:15:51] 在雷雨云混乱的内部组成云团的威力会获得电荷

[00:15:55] 由于一些尚未完全明确的原因较轻的威力会趋于带上正电

[00:16:01] 并被气流带到云层的顶部积聚在下部的较重的例子呢

[00:16:06] 则会积累负电荷

[00:16:08] 这些带负电的粒子有一种冲向带正电大地的强烈趋向这就形成了闪电一次闪电能以大约每秒钟10 0到1400 公里的速度划破天际

[00:16:22] 把周围的空气加热到2700 0摄氏度左右

[00:16:26] 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四倍

[00:16:29] 我查下来啊

[00:16:30] 这居然还是美国中学地理考试题库中的一道考题

[00:16:34] 所以这个数据啊

[00:16:35] 想来是靠谱的

[00:16:36] 连我自己啊

[00:16:37] 也都吃了一惊这种高温足以把任何东西瞬间气化在全球范围内每时每刻都有超过1800 场雷雨在发生一天超过4万场

[00:16:48] 不论白天黑夜

[00:16:50] 每一秒钟大约有10 0次闪电击中地面

[00:16:53] 我们的天空那可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00:16:57] 但是我们对天上发生的这些事情啊

[00:17:00] 绝大多数啊

[00:17:01] 都是最近才了解的这一点啊

[00:17:04] 挺令人惊讶的在90 00米到1万米的高空中

[00:17:07] 有时会发生急流现象

[00:17:10] 这种空气的极速运动能达到30 0公里

[00:17:13] 每小时对整个大陆的天气系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00:17:17] 但这种现象直到二战期间才被飞行员发现人们之前从未想到过

[00:17:23] 即便是现在依然有许多大气现象

[00:17:26] 我们知之甚少

[00:17:27] 我给你讲一个发生在50 多年前的悲剧

[00:17:30] 1966 年3月5日在日本的羽田国际机场一架波音707 客机平稳地飞离了地面

[00:17:38] 这架飞机隶属于英国海外航空航班号呢

[00:17:42] 居然叫911 号

[00:17:43] 喜欢玄学的朋友们又多了一个素材了

[00:17:46] 飞机起飞后不久呢

[00:17:48] 机长就高兴地通知乘客

[00:17:50] 因为天气原因空管局更改了本次航班的航路

[00:17:53] 我们将从富士山上空飞过

[00:17:56] 希望各位乘客不要错过

[00:17:58] 从高空俯瞰富士山的美景

[00:18:01] 机舱中呢

[00:18:01] 就传来了几声欢呼

[00:18:03] 要知道啊

[00:18:04] 那个时候坐飞机还是一件稀罕的事情能够在高空观看富士山

[00:18:09] 这对机上的124 名乘客加机组人员来说呢

[00:18:13] 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00:18:15] 几分钟后

[00:18:16] 飞机就爬升到了50 00米的高空天空一片晴朗美丽的富士山出现在了乘客的眼中靠近过道的乘客就纷纷把脖子伸向舷窗的方向

[00:18:28] 就在这个时候飞机突然剧烈的颠簸了起来

[00:18:32] 这种颠簸的剧烈程度啊

[00:18:34] 是有着六年驾临经验丰富的机长也从未遇到过的

[00:18:39] 坐在机尾的乘客透过舷窗惊恐的看到飞机的尾舵在猛烈的摇晃中

[00:18:45] 居然咔的一声断裂了

[00:18:47] 并且啊迅速地砸向了飞机左侧的升降舵上

[00:18:51] 把升降舵也瞬间砸断这两个重要的剁啊

[00:18:55] 就这么同时脱离了机身瞬间消失在视野中

[00:19:00] 接着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挂在机翼下面的四个引擎也在剧烈的摇晃中一个接一个的脱落

[00:19:08] 这个时候的飞机啊

[00:19:09] 就像一只一边飞一边掉羽毛的大鸟完全失去了控制左摇右摆地朝地面栽下去

[00:19:16] 最终惨祸发生飞机坠毁在地面124 名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00:19:22] 无一幸免

[00:19:24] 我前面的描述是根据后来的空难调查复原出来的

[00:19:29] 有可能乘客看到的景象

[00:19:31] 那这架飞机到底遇到了什么呢

[00:19:33] 为什么在如此晴朗的空中居然会自己解体呢

[00:19:38] 这个啊

[00:19:38] 就是航空业的梦魇晴空湍流

[00:19:42] 虽然啊

[00:19:42] 现在的飞机的机身强度已经不大可能被湍流弄得解体

[00:19:47] 但晴空湍流导致的飞行事故依然时有发生

[00:19:51] 最近的一次报道呢

[00:19:52] 就是2015 年的8 月11 日一架海南航空由成都飞往北京的航班在下降到4200 米高度的时候突然遭遇到强烈的晴空湍流根据机上乘客回忆啊

[00:20:05] 有的乘客没有系安全带就被直接弹到了天花板上把天花板都砸烂了

[00:20:12] 这次事故一共造成了30 人不同程度的受伤

[00:20:16] 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统计

[00:20:18] 在非致命的飞行事故中晴空湍流是造成旅客和机组人员受伤的最大原因

[00:20:25] 我毫不开玩笑地跟大家说个事实啊

[00:20:27] 自从我去年了解到了这个故事之后呢

[00:20:31] 我每次坐飞机在天上我都是寄好安全带的我从来不把安全带解开大气中的空气运动过程与地幔的运动过程

[00:20:39] 其实呢是一样的

[00:20:41] 这种过程啊

[00:20:41] 都叫对流温暖湿润的空气

[00:20:44] 从赤道地区升起到达对流层顶的时候扩散开来

[00:20:49] 离开赤道上空后呢

[00:20:50] 就会逐渐的冷却开始下沉

[00:20:53] 沉到对流层底部后一部分空气会试图填充到低压区域

[00:20:58] 这就使他们掉头返回赤道

[00:21:00] 于是呢就完成一个循环

[00:21:02] 在赤道地区由于对流过程较为稳定所以啊

[00:21:06] 天气以晴朗为主

[00:21:08] 但是到了温带天气就会随季节变化非常大

[00:21:12] 地区差异也很明显

[00:21:14] 还带着随机性

[00:21:16] 这都是高气压系统与低气压系统之间无尽的斗争引发的结果低气压系统是由上升气流生成的把大量的水分子带到空中形成云最后呢

[00:21:28] 又变成与暖空气可以比冷空气携带更多的水汽

[00:21:33] 这也是为什么热带地区和夏季的暴雨最多的原因

[00:21:38]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低处多雨多云

[00:21:41] 而高处呢

[00:21:42] 则总是阳光普照

[00:21:43] 天气晴好

[00:21:45] 当冷暖空气交锋的时候

[00:21:47] 往往可以从云的形状中看出来

[00:21:49] 例如当携带水汽的上升气流无法突破上头一层较稳定的空气的时候就会在顶端扩展出来就像烟遇到了天花板一样

[00:22:00] 这时就形成了陈云就是那种弄的天空阴沉沉的

[00:22:05] 毫无特点

[00:22:06] 又令人讨厌的云层

[00:22:08] 如果你在一间无风的屋子中仔细观察

[00:22:11] 从香烟中袅袅上升的烟雾

[00:22:14] 你就能对云的运作机制

[00:22:16] 形成很好的概念

[00:22:18] 一开始啊

[00:22:19] 烟雾会笔直地上升

[00:22:21] 如果你想在人前卖弄一下的话呢

[00:22:23] 你就可以称它为陈留

[00:22:25] 接着烟雾会扩散开来

[00:22:27] 形成波纹状的层次结构

[00:22:30] 世界上运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精确地预测这种连一般的业务变化

[00:22:36] 用专业术语来说呢就是形成了湍流

[00:22:39] 这也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后一个尚未攻克的堡垒

[00:22:44] 我在科学大视野栏目中呢

[00:22:46] 有专门一期讲湍流

[00:22:48] 所以啊

[00:22:49] 你可以想象一下

[00:22:50] 当气象学家要在我们这个经常刮风又不停自转的地球上预报类似的气象运动

[00:22:57] 该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了

[00:23:00] 好了

[00:23:01] 本期节目呢

[00:23:02] 咱们先讲到这里

[00:23:03] 你可能会奇怪不是讲生命吧

[00:23:05] 怎么这期节目全是再谈大气

[00:23:08] 我想说啊

[00:23:08] 这是非常必要的

[00:23:10] 因为要让你真正理解生命的奇迹

[00:23:13] 就必须要对地球的环境做一番深入的理解

[00:23:17] 生命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00:23:19] 要充分了解地球的环境

[00:23:22] 那么就必须要先了解大气和海洋

[00:23:25] 所以呢

[00:23:26] 咱们下期节目还要继续讲大气和海洋

[00:23:29] 千万别着急

[00:23:30] 生命的壮丽诗篇

[00:23:31] 需要一个宏大的序曲

[00:23:34] 这才刚开始

[00:23:46] 我是刘敬政

[00:23:48] 我是王杰

[00:23:48] 我是无名

[00:23:50] 我是王旭东

[00:23:51] 我是老板

[00:23:53] 我是科学生意

[00:23:58] 昨天啊

[00:23:59] 我去青岛拍纪录片的某一个镜头

[00:24:02] 那么在热心的听众瑶同学的协助下

[00:24:04] 我有幸进入到了飞机维修库中拍摄讲解的镜头

[00:24:08] 我还进入了波音737 的驾驶舱这个驾驶舱啊

[00:24:13] 比我想象的要小得多

[00:24:14] 机场的座位啊

[00:24:15] 也就是小客车驾驶员的座位那么大

[00:24:18] 整个驾驶舱啊

[00:24:19] 被各种仪表和开关旋钮布满了多到完全令我眼花缭乱等我的记录片出来以后呢

[00:24:26] 大家就可以看到飞机驾驶舱的所有细节

[00:24:30] 2018 年

[00:24:31] 我要带给大家很多精彩的科学视频

[00:24:34] 如果你想第一时间看到这些视频的话

[00:24:37] 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号科学有故事从那里获得消息啊

[00:24:41] 肯定是最快的

[00:24:42] 我在这里啊

[00:24:43] 要再次感谢一下姚同学

[00:24:46] 他是一名资深的飞机维修工程师

[00:24:49] 我还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让他来回答跟民航有关的各种常见问题

[00:24:55] 有很多问题啊

[00:24:56] 都很有趣

[00:24:57] 比如说你知道吗

[00:24:58] 飞机的跑道起飞和降落的方向啊

[00:25:01] 并不是固定的

[00:25:03] 要看风向

[00:25:05] 还有你知道吗

[00:25:06] 飞机没有到达我们平时乘坐飞机啊

[00:25:09] 看到飞机后退呢

[00:25:10] 都是被一个推车推着走的还有些事情啊

[00:25:14] 是广泛流传的误解

[00:25:15] 比如说啊

[00:25:16] 我们有时候上了飞机关了舱门之后呢

[00:25:19] 等了一两个小时飞机还不飞

[00:25:22] 那这真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00:25:24] 这些啊

[00:25:25] 我都会请姚同学来为我们做解答好感谢大家的收听

[00:25:31] 如果你喜欢我的节目

[00:25:32] 请千万别忘了点赞和订阅好我们下期再见

[00:25:51]

[00:26:15] 嗯嗯嗯

随机推荐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