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歌词就来最浮云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39 水槽中的漩涡是地球自转的证据吗?》歌词

所属专辑: 科学有故事 歌手: 科学大求真 时长: 24:28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39 水槽中的漩涡是地球自转的证据吗?

[00:00:00] 本字幕由腾讯音乐天琴实验室独家AI字幕技术生成

[00:00:05] 欢迎收听科学有故事

[00:00:09] 比科学故事更重要的重要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

[00:00:18] 这是科学有故事与腾讯音乐天琴实验室联合制作的科普节目

[00:00:22] 我是你的主播汪洁

[00:00:25] 先更正一下

[00:00:26] 上期的一个错误啊

[00:00:28]

[00:00:28] 上期节目呢

[00:00:29] 我说每升高1 000米

[00:00:31] 大约气温下降1 .6 摄氏度这个呢

[00:00:35] 是笔误啦

[00:00:35] 应该是每升高1 000米

[00:00:37] 气温大约下降六摄氏度不知道怎么多打了一个一啊

[00:00:43] 好今天的节目呢

[00:00:44] 我们先从风开始说起

[00:00:46] 由于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00:00:50] 所以呢就造成了各处的不同的气压

[00:00:54] 但是啊空气会在物理规律的制约下试图呢平衡各处的压力

[00:00:59] 于是阿风就是空气

[00:01:02] 想努力保持四处平衡的一种方式

[00:01:05] 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

[00:01:08] 如果你做飞机在万米高空打开窗户哈

[00:01:11] 当然你肯定是打不开的

[00:01:13] 但是有时候发生了意外窗户爆开了于是呢一切不固定的东西都会被吸向窗外这种景象啊

[00:01:21] 我们在电影中那是见得多了

[00:01:24] 我们从何而来

[00:01:27] 要去向何方

[00:01:32] 一个星球一个实验

[00:01:35] 请听我为您讲述有关宇宙自然生命简史

[00:01:45] 压力越大呢

[00:01:46] 产生的枫树也就越高

[00:01:49] 而风的破坏力与枫树的平方成正比

[00:01:52] 因此呢时速30 0公里的大风可不是只比时速30 公里的风强十倍

[00:01:59] 而是10 0倍破坏力呢

[00:02:01] 当然也要大得多得多了

[00:02:03] 把数百万吨的空气加速到这种程度

[00:02:07] 其拥有的能量啊

[00:02:08] 是极其惊人的

[00:02:09] 我们上期节目说过一次典型的飓风在24小时中释放的能量是十的19 次方焦耳的量级

[00:02:18] 我们不妨把这个转换成电力

[00:02:20] 或许啊

[00:02:21] 可以让你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它的大小一度电呢

[00:02:24] 相当于3 .6 乘以十的六次方焦耳

[00:02:27] 也就是啊相差了十的十三次方个数量值这呢

[00:02:32] 就相当于十万亿度电

[00:02:34] 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我国2014 年全年的用电量是五点五万亿度怎么样这样呢

[00:02:41] 有些概念了吧

[00:02:42] 理想化的来说呢

[00:02:43] 如果用台风来发电把一天的台风的能量全部发沉淀

[00:02:48] 那么发一天就够两年用的大气有寻求压力平衡的内在动力

[00:02:53] 这一点啊

[00:02:54] 是哈雷第一个认识到的你发现没有哈蕾同学在我们这个系列节目地上镜率实在是非常高

[00:03:00] 然后呢

[00:03:01] 由她的英国同胞哈德利在18 世纪加以详细的阐述

[00:03:06] 他发现上升和下降的空气柱会共同形成气旋这个呢

[00:03:11] 也被称作哈德利气旋

[00:03:13] 哈德利是一名律师

[00:03:15] 但是他对天气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00:03:18] 这很符合标准的英国绅士的典型形象

[00:03:21] 天天拿把雨伞吗

[00:03:22] 他认为啊气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转最明显的现象呢

[00:03:28] 就是海洋贸易风

[00:03:29] 不过啊

[00:03:30] 最后完成理论计算的是法国工程师科里奥利

[00:03:35] 所以呢

[00:03:35] 我们今天把它称为科里奥利效应

[00:03:38] 这个效应啊

[00:03:39] 有很多别名也叫做科里奥利力啊

[00:03:42] 这个叫法呢

[00:03:43] 结尾有连续有两个例子很别扭

[00:03:45] 所以呢

[00:03:46] 一般也就简化成为科氏力

[00:03:48] 那还有一个叫法叫地转偏向力

[00:03:51] 但是呢

[00:03:52] 我想跟大家说啊

[00:03:53] 凡是叫丽的

[00:03:54] 其实都不正确

[00:03:55] 因为科氏力并不是物体真正受力

[00:03:58] 而是一种假想出来的力

[00:04:00] 这个怎么理解呢

[00:04:02] 我觉得在这里我要岔开一点话题

[00:04:04] 把科氏力讲得深入一点

[00:04:06] 会对于你将来啊

[00:04:07] 在科技馆吹牛皮

[00:04:08] 有点帮助很多科技馆呢

[00:04:10] 都能看到一个证明

[00:04:12] 地球在自转的装置就是大名鼎鼎的复刻版就是啊

[00:04:17] 有一个悬挂着的巨大的单摆

[00:04:20] 这个摆锤的运动啊

[00:04:22]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改变摆动的朝向

[00:04:26] 当然这个摆锤啊

[00:04:27] 必须要非常非常的巨大

[00:04:29] 怎么也得十几米高吧

[00:04:30] 这是最小了

[00:04:31] 当年妇科在教堂中做的那个有67 米高

[00:04:34] 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号的复刻版那背后啊

[00:04:37] 肯定是作弊了的太小呢

[00:04:40] 是根本掩饰

[00:04:40] 不出科里奥利效应的

[00:04:42] 我记得有一次在某个场合听一位科技馆的讲解员讲解复刻版

[00:04:47] 他说啊

[00:04:48] 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00:04:50] 物体的运动方向

[00:04:51] 要改变呢

[00:04:52] 必须要受力

[00:04:53] 所以啊

[00:04:54] 我们看到傅科摆的运动方向改变了必然是受到了某种外力的作用

[00:04:59] 那这个呢就是

[00:05:00] 地转偏向力也叫科氏力这个解释啊

[00:05:04] 有两个问题

[00:05:05] 第一个是我们看到物体运动方向改变不一定是被观测的物体受力也可以是我们自己受力是我们自己相对于被观测物体改变了运动方向导致的第二个呢

[00:05:18] 是这种解释啊

[00:05:19] 没有说明为什么傅科摆证明了地球自转

[00:05:22] 而傅科摆设计的初衷啊

[00:05:25] 就是为了证明地球自转的要把傅科摆的原理解释清楚

[00:05:29] 我们必须站到上帝视角来看

[00:05:32] 我们要假想自己呢

[00:05:33] 是在太空中看一个旋转的地球

[00:05:36] 现在啊

[00:05:37] 我们要以太空中某一个固定的点

[00:05:39] 作为参照物

[00:05:40] 然后呢

[00:05:41] 想象地球上有一个朝着那个固定的点

[00:05:44] 做来回摆动的摆锤

[00:05:47] 因为惯性定律啊摆动的朝向在不受到外力的情况下是始终朝着那个固定的点的er

[00:05:54] 地球上的我们是随着地球转动的

[00:05:57] 所以呢

[00:05:57] 在我们的眼中看来那个摆动的方向就是在变换了

[00:06:01] 所以啊

[00:06:02] 要想想明白傅科摆关键是要把自己放到太空中看地球

[00:06:08] 所以呢

[00:06:09] 傅科摆的关键是百姓的顶端啊

[00:06:11] 必须要有一个万向节

[00:06:13] 确保地球的转动

[00:06:15] 不会牵扯到摆动的方向

[00:06:17] 而且啊与那位讲解员的解释刚好相反

[00:06:21] 恰恰是因为妇科版没有

[00:06:23] 受到外力这才产生了科里奥利效应

[00:06:26] 从上帝视角来看呢

[00:06:27] 改变运动方向的是我们而不是百吹

[00:06:31] 但是啊物理学家们为了便于计算

[00:06:33] 我们是可以假想出一个利强行让自己不动

[00:06:37] 让摆锤受力的那么基于同样的原理啊

[00:06:40] 在北半球从大尺度上来看呢风向就会向右偏转

[00:06:45] 而南半球呢

[00:06:46] 则刚好相反

[00:06:47] 风向会向左偏转

[00:06:49] 他主导了地球的高压区和低压区的空气流向北半球高压区以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低压区以及热带气旋都是逆时针旋转的

[00:07:02] 南半球呢

[00:07:03] 则是反方向高压区呢

[00:07:06] 是逆时针旋转低压区呢

[00:07:08] 则是顺时针旋转

[00:07:10] 所以我们在北半球看到的热带气旋啊

[00:07:14] 都是逆时针旋转的

[00:07:15] 而南半球的热带气旋呢

[00:07:17] 都是顺时针旋转的

[00:07:20] 但是我必须要提醒大家注意啊

[00:07:22] 科里奥利效应呢

[00:07:23] 是非常非常微弱的

[00:07:25]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解释说

[00:07:27] 为什么在我们北半球水槽中的水啊

[00:07:30] 会顺时针旋转的肉下去

[00:07:32] 而到了南半球呢

[00:07:34] 就会改为逆时针旋转

[00:07:35] 那是因为科里奥利效应和大气中的气旋的原理是一样的

[00:07:41] 以前啊

[00:07:41] 我对此也是深信不疑的

[00:07:43] 这话你说他错吧

[00:07:45] 也不能算完全错水当然会受到科氏力

[00:07:48] 那么如果在一个完全理想的状态下

[00:07:51] 那是对的但你说对吧

[00:07:53] 其实啊影响水槽下水自旋方向的最大因素还是水管子中的螺纹

[00:07:59] 其影响程度啊

[00:08:00] 可能是科氏力的几千几万倍

[00:08:02] 所以啊

[00:08:03] 南北半球的下水漩涡啊

[00:08:05] 朝哪个方向都是有可能的

[00:08:08] 这个和大气中的气旋啊

[00:08:10] 那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00:08:12] 无论是从人的心理上啊

[00:08:14] 还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呢

[00:08:16] 气象学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00:08:19] 但居然在19 世纪之前气象学都没有被当作是一门正经的科学

[00:08:25] 这其中啊

[00:08:25] 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气象学的成功离不开对温度的精确测量

[00:08:31] 但是长期以来制造温度计的困难要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00:08:35] 精确的毒素啊

[00:08:36] 依赖于玻璃管的内径必须非常的均匀

[00:08:40]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呢

[00:08:41] 绝非易事

[00:08:42] 第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一位定居在荷兰的德国人仪表制造专家叫做华伦海特

[00:08:49] 他在1714 年成功地制造出了一支精确的温度计

[00:08:54] 他把冰点啊

[00:08:55] 设为了32 度

[00:08:56] 而沸点呢

[00:08:57] 设为212 度

[00:08:59] 这就是美国至今还在广泛使用的华氏温标

[00:09:02] 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啊

[00:09:04] 为什么是这么一个奇怪的数值呢

[00:09:06]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00:09:08] 因为华伦海特觉得这样的设计啊好处呢

[00:09:11] 就是可以在水结冰到沸腾之间刚好划分180 个等份

[00:09:17] 这个180 度吗

[00:09:18] 刚好就是一个半圆吗

[00:09:20] 然后呢

[00:09:20] 又可以让人体的体温尽可能接近10 0华氏度

[00:09:25] 实际上呢是96 华氏度啊

[00:09:27]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解释有点牵强

[00:09:30] 显然呢

[00:09:30] 这种奇怪的数字设定啊

[00:09:32] 肯定会让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的

[00:09:35] 所以呢

[00:09:35] 到了1742 年

[00:09:37] 瑞典天文学家摄尔西乌斯就提出了另外一种与他

[00:09:41] 竞争的温标

[00:09:42] 他一开始呢

[00:09:43] 是把沸点啊

[00:09:44] 设为零度而冰点呢

[00:09:46] 设为10 0度啊

[00:09:47] 这个很奇怪啊

[00:09:48] 但是很快呢

[00:09:49] 他就把他们颠倒过来了

[00:09:50] 因为确实很奇怪

[00:09:52] 这又一次证明了发明家们往往都不能把事情啊

[00:09:55] 一次给做到位的

[00:09:56] 不过呢摄氏度的温彪设计啊

[00:09:59] 显然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明显要好

[00:10:02] 用的多

[00:10:02] 所以呢

[00:10:03] 今天啊

[00:10:04]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摄氏温标连英国都在1970 年以后呢

[00:10:10] 弃用华氏温标了

[00:10:12] 但是美国还是在广泛使用

[00:10:14] 最常被认为是现代气象学之父的人呢

[00:10:17] 是一位英国的药剂师叫霍华德

[00:10:21] 他沉迷于19 世纪初霍华德最主要的贡献了是在180 3年把云分类并制定了命名法

[00:10:29] 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直接借鉴了林奈的植物分类命名原理

[00:10:34] 霍华德本人呢

[00:10:35] 也是林奈学会中一名受人尊敬的活跃分子

[00:10:39] 但奇怪的是啊

[00:10:40] 他就在另外一个叫阿斯克斯的不太知名的学会中公布了他的成果

[00:10:45] 霍华德把云分成三种类型

[00:10:47] 层次分明的呢

[00:10:48] 叫陈云绒毛般的呢

[00:10:51] 叫积云高空中的羽毛状的呢

[00:10:54] 叫卷云卷云往往预示着冷空气的到来

[00:10:58] 后来啊

[00:10:58] 他又增加了第四种会下雨的雨云

[00:11:02] 霍华德的这套体系啊

[00:11:03] 它妙就妙在啊这些基本的元素啊

[00:11:06] 可以自由组合的

[00:11:07] 从而描述天空中飘过的每一种不同形状的大小的云

[00:11:11] 比如乘机云卷层云积雨云等等

[00:11:15] 你随意组合都可以可以变化出很多很多种组合对吧

[00:11:20] 那这种方法呢

[00:11:21] 很快就流行起来了

[00:11:22] 而且不单是在英国连歌德都很欣赏这套方法还写了四首诗献给霍华德好咱们来个小广告

[00:11:33] 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和QQ群都已经开通了

[00:11:38] 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号获取有关我和节目的最新动态消息

[00:11:44] 也欢迎大家加入科学有故事的QQ群用群名称搜索即可在这里您可以与几千名科学爱好者一起谈天说地

[00:11:54] 话宇宙岂不快哉

[00:11:57] 云其实啊就是天上的水

[00:12:00] 这些水的命运取决于酱在什么地方

[00:12:03] 如果落在肥沃的土地上

[00:12:05] 那么他们要么被植物吸收掉

[00:12:07] 要么呢

[00:12:08] 在几小时或者几天之内蒸发掉

[00:12:11] 要是刚好以某种方式进入到地下水中

[00:12:14] 那么就有可能啊

[00:12:15] 几年也见不到阳光了

[00:12:16] 如果进入更深的地下那么几千年都不见天日也说不准平均来说呢壶里的水分子大约可以住上个十年左右

[00:12:25] 而在海里的话

[00:12:27] 这个时间据说可以超过10 0年实际上呢于水中的水分子大约有6 0%会在一两天之内返回到大气中

[00:12:36] 而水一旦被蒸发后

[00:12:39] 他们在天上待个十天左右呢

[00:12:41] 就会再次以雨的形式将下来蒸发实际上是一个很快的过程

[00:12:46] 像地中海这么大一片海洋啊

[00:12:48] 如果没有持续的补充的话1000年就会蒸发殆尽了

[00:12:53] 这样的事件呢

[00:12:54] 在60 0万年以前曾经真实的发生过

[00:12:58] 这就是科学界被称为墨西拿盐度危机的事件

[00:13:02] 在6 00万年前啊

[00:13:03] 地质学家们把那个时期呢

[00:13:05] 称为墨西拿期

[00:13:06] 由于大陆板块的移动就阻塞了直布罗陀海峡

[00:13:11] 于是呢

[00:13:11] 没有了水源的补充地中海的水就会不断的蒸发

[00:13:16] 然后逐渐干涸被蒸发的水呢

[00:13:19] 以淡水雨的形式将到了别的海中就稍稍降低了那些海水的盐度

[00:13:25] 这就使得那些地区结冰的区域啊

[00:13:27] 逐步扩大而扩大的冰区呢

[00:13:29] 又会将越来越多的太阳热量反射回去

[00:13:33] 于是呢

[00:13:34] 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00:13:35] 直到把整个地球都推入到冰河世纪

[00:13:39] 这次事件说明啊

[00:13:41] 地球运动的一点点小变化都可能产生超乎我们想象的大影响

[00:13:47] 地表上的各种自然表现的真正力量之源就是海洋

[00:13:52] 实际上气象学家们越来越把海洋和大气看作是一个单一的整体系统来对待海水中保存和传递热量的能力之强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00:14:03] 每天墨西哥湾暖流给欧洲带去的热量

[00:14:07] 相当于全世界十年产出的没包含的热量之和

[00:14:13]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比起加拿大和俄罗斯不列颠群岛和爱尔兰的冬天呢

[00:14:19] 要温暖的多

[00:14:20] 但是水热得很慢

[00:14:22] 所以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啊

[00:14:23] 我们会去湖里或者游泳池中找点凉快

[00:14:26]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人体能感受到的季节变化总是落后于天文学意义上的季节变化

[00:14:34] 那在北半球三月就是天文学意义上的春季了

[00:14:39] 但是在三月我们可能还穿着棉袄呢

[00:14:42] 上海的平均气温啊

[00:14:43] 一般都还在十度以下

[00:14:44] 而我国大多数地方最早要到四月才能感受到春意

[00:14:49] 这背后的原因啊

[00:14:50] 其实都是因为海洋在起着调节作用

[00:14:54] 海洋中的海水啊

[00:14:56] 也并不是均匀一致的

[00:14:58] 他们在温度盐度深度密度等方面都有差异

[00:15:02] 这些呢

[00:15:03] 又极大地影响着他们传递热量的方式

[00:15:06] 进而呢又会对气候施加影响

[00:15:09] 例如啊

[00:15:10] 大西洋的盐度就比太平洋高这是一件好事情

[00:15:13] 盐度越高的海水呢

[00:15:15] 密度越大密度大的海水就会下沉

[00:15:18] 那么若不是大西洋含有更多的盐分

[00:15:21] 大西洋洋流就会一直推进到北极地区

[00:15:24] 那么北极是暖和了

[00:15:26] 但是欧洲的宜人温暖也就没有了地球上热量的主要传递方式呢

[00:15:31] 被称为温盐环流这个呢

[00:15:34] 也叫

[00:15:35] 深海洋流这种运动啊

[00:15:37] 非常的缓慢是一种极深极深的海底洋流这个呢还是由那位科学家兼冒险家的伦福德伯爵在1797 年首次观测到的他发现海洋表面的海水到了欧洲附近后呢

[00:15:51] 密度会增大

[00:15:52] 然后呢

[00:15:53] 会下沉到极深的海底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在返回南半球

[00:15:59] 这些海水到达南极后就会融入到南极的绕极洋流中

[00:16:03] 最终被带入到太平洋中

[00:16:06] 这个过程极其的缓慢海水从北大西洋运动到中

[00:16:10] 太平洋大约要花去1500 年

[00:16:14] 但是传递的热量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00:16:17] 那是非常巨大的

[00:16:20] 听到这里呢

[00:16:21] 你可能想知道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一滴海水

[00:16:24] 从这个大洋流到另一个大洋花了多少时间的呢

[00:16:28] 是这样啊

[00:16:29] 科学家可以测定海水中某种化合物的含量

[00:16:32] 然后啊

[00:16:33] 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它们是多久之前从空气中进入海水的

[00:16:38] 通过比较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数据科学家就能合理地绘制出海水的运动路线图

[00:16:45] 温盐环流不仅仅传递着热量

[00:16:48] 而且随着洋流的升降还搅动着海洋中的营养物质

[00:16:52] 这使得海洋中更多的区域成为适合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生存的地区

[00:16:58] 但不幸的是呢

[00:17:00] 这种对流很敏感

[00:17:01] 非常容易被打破

[00:17:03] 根据计算机的模拟哪怕是海水盐度的微小稀释

[00:17:07] 比如格陵兰冰川的加速融化

[00:17:10] 也可能灾难性的扰乱这种循环海洋还帮了我们另外一个大忙

[00:17:15] 他们吸收了巨量的碳并提供了一种很安全的固化方式

[00:17:20] 过去啊

[00:17:21] 人们觉得有一件事情很奇怪

[00:17:23] 太阳的亮度比他幼年时期已经提高了大约25%

[00:17:28] 这本该让地球变得热得多

[00:17:30] 才对

[00:17:31] 但事实上

[00:17:32] 正如英国地质学家睦宁指出

[00:17:34] 这种巨大的变化

[00:17:36] 本该给地球带来绝对是灾难性的影响

[00:17:39] 但很明显

[00:17:40] 我们的世界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

[00:17:43] 那么到底是什么

[00:17:44] 保持了地球的稳定和宜人的温度呢

[00:17:47] 答案就是啊

[00:17:48] 生命数以万亿计的海洋微生物捕获了二氧化碳

[00:17:53] 随着雨水降落到了海水中

[00:17:56] 海洋微生物绝大多数我们连名字也没有听说过

[00:18:00] 比如说啊

[00:18:01] 孔虫求实钙质

[00:18:03] 早等等

[00:18:04] 这些小东西啊

[00:18:05] 利用碳制造了自己小小的壳

[00:18:08] 正是这些壳固化了二氧化碳避免了二次排放到大气中形成有害的温室气体

[00:18:16] 最终这些孔虫求实等等海洋生物死去病程

[00:18:20] 入海底被压成石灰岩钥匙啊

[00:18:23] 你去到英格兰的多福尔看一下那里的白色峭壁

[00:18:27] 那可几乎啊

[00:18:28] 全都是由微小的海洋微生物的**形成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会让你感到震撼

[00:18:35] 但是啊

[00:18:35] 当你意识到这里累积了多少的碳的时候你会真正感到不可思议

[00:18:40] 一块砖头大小的多弗尔白垩岩所包含的碳就相当于1 000多升二氧化碳包含的碳这些二氧化碳钥匙留在大气中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总的说来呢

[00:18:53] 固化在地球岩石中的碳是大气中的8 万倍

[00:18:57] 最终啊

[00:18:58] 石灰岩又会成为火山的喷发物

[00:19:01] 于是呢

[00:19:02] 叹又会回到大气中

[00:19:03] 然后又随着降雨落到地上完成一个循环整个这样一个过程呢

[00:19:09] 就被称为长期碳循环所花的时间啊

[00:19:12] 确实是够长的对一个碳原子来说

[00:19:15] 大约要花上50万年

[00:19:17] 但这个过程却对保持地球气候的

[00:19:20] 稳定至关重要

[00:19:22] 除非被什么其他外来因素所打乱

[00:19:26] 遗憾的事啊

[00:19:27] 人类正在充当这个因素

[00:19:29] 我们不顾孔虫是不是准备好了

[00:19:32] 放肆的就向大气中排放着额外的碳

[00:19:35] 据估计啊

[00:19:36] 自1850 年以来

[00:19:38] 我们已经向大气中排放了40 0 0到451 0吨额外的碳

[00:19:43] 并且还在以每年80 到90 亿吨的速度增加

[00:19:47] 虽然呢

[00:19:48] 从绝对数量上来看

[00:19:49] 其实也并不算太多

[00:19:51] 因为自然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有1510 吨

[00:19:56] 主要是以火山和植物腐烂的方式

[00:20:00] 这是人类所有汽车和工厂排放量的20 到25 倍

[00:20:05] 但是正如你前面所听到的

[00:20:07] 我们的生态系统啊

[00:20:08] 是极其敏感和脆弱的你只要看一眼城市上空的雾霾或许就能明白我们正在干什么

[00:20:16] 我们从古老的冰样中得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原始农

[00:20:21] 也就是在人类的工业活动之前的浓度大约呢是每百万个空气单位中有280 个单位值到了195 8年

[00:20:31] 也就是实验室中的人员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时候

[00:20:34] 这个数字啊

[00:20:35] 已经上升到了315

[00:20:38] 而到了2018 年的一月则超过了408

[00:20:42] 每年的增长率呢

[00:20:43] 大约是0 .4 4 %

[00:20:46] 估计啊到本世纪末

[00:20:48] 这个数字会增长到582

[00:20:52] 地球的气候正在受到影响

[00:20:54] 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

[00:20:57] 但是会不会产生那种可怕的不可遏止的恶性循环呢

[00:21:01] 我们现在真的还不知道

[00:21:04] 到目前为止是地球上的海洋和森林阻止了我们自己毁灭自己森林也固化了大量的碳

[00:21:12] 但是正如英国气象局的考克斯所指出的那样

[00:21:16] 大自然的生态圈

[00:21:17] 对我们的碳排放起到的缓冲作用

[00:21:20] 有一个临界点

[00:21:21] 一旦突破反而会加速恶化

[00:21:25] 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00:21:26] 因为他的担心啊

[00:21:27] 是全球变暖

[00:21:28] 如果过快

[00:21:29] 大批的植物会因为不适应而死去

[00:21:32] 结果呢

[00:21:32] 就会释放出他们储存的碳

[00:21:35] 从而呢

[00:21:35] 使问题更严重

[00:21:37] 这种恶性循环在过去没有人类参与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

[00:21:42] 但是好消息是我们的大自然今天依然健在

[00:21:46]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啊

[00:21:48] 等人类全部消失后

[00:21:50] 最终大自然是有本事自我重建碳循环的重新回到一个健康的稳定状态

[00:21:56] 那上一次这样的重建过程仅仅只用了6万年好了

[00:22:01]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节目科学有故事

[00:22:04] 咱们下一期接着聊浩瀚的海洋

[00:22:20] 我是刘敬政

[00:22:21] 我是王琴

[00:22:22] 我是无名

[00:22:23] 我是王旭东

[00:22:25] 我是朱老板我是科学生意

[00:22:30]

[00:22:31] 万物简史

[00:22:32] 这本书啊

[00:22:33] 虽然呢

[00:22:33] 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科普书之一啊

[00:22:37] 这个一点也不假

[00:22:38] 而且拿了很多的奖

[00:22:40] 但是呢

[00:22:40] 我们实事求是的讲里面的错误呢

[00:22:43] 还真的是不少

[00:22:44] 到处都是坑

[00:22:46] 在被坑了很多次之后呢

[00:22:48] 现在我几乎对里面涉及的每一个数字啊

[00:22:51] 都要去求证一下一求证啊

[00:22:53] 就发现很多数字呢

[00:22:55] 要么呢

[00:22:56] 是不对的要么呢

[00:22:57] 就是不太准确或者已经过时的

[00:23:01] 在这里呢

[00:23:01] 我也要再次感谢一下科学声音的专家顾问团各个领域的专家啊

[00:23:06] 经常给予了我非常多的帮助

[00:23:09] 那么如果你也想成为我们专家顾问团中的一员

[00:23:13] 如果你是在某个领域的博士以上学位或者呃

[00:23:17] 确有证据表明你在某个领域是专家的话

[00:23:21] 那么希望您加一下谭老师的微信号40 00 0959

[00:23:27] 我们现在呢

[00:23:28] 比较缺

[00:23:29]

[00:23:29] 天文学海洋地质学以及化学方面的专家好

[00:23:34] 如果你喜欢我的节目的话

[00:23:36] 请别忘了订阅和点赞

[00:23:38] 我们下期再见

[00:23:54]

[00:24:17]

随机推荐歌词: